2021年4月1日,我院邵遠夫教授代表優秀研究生導師在學校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言。他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地闡述:
一、德高為師,身正為範。做事先做人,“無德無以為師” 。作為一個碩導,要修身躬行,勵志求真,腳踏實地,做個本真的人;要以德立教、以情育人,以才示人,赢得尊重。身為碩士研究生的第一責任人,不能把教書育人降低到隻傳授知識的層面上,要有責任、有義務提高自己的導師素質,要有高學曆、高職稱,更要有高品德。做學問不能太物化、太功利,盡管名和利都是好東西,但要取之有道。要身正為範,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做好研究生的引路人。
二、關愛學生,亦師亦友。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隻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這句話用在導師和碩士生之間再恰當不過了。師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百年修得同船渡,師生相遇是緣分。不管男女貧富,不分城市農村,不論二本三本、本校外校,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無論基礎強弱、英語好差、調劑直招,培養訓練和論文寫作都一視同仁。以師生相稱,以朋友相待,學習上平等讨論,生活上關心幫助,不以成績論成敗,隻憑真心赢信賴。
三、培養興趣,科學研究。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科學研究永無止境。真正的學問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事物本質,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生工作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與背景不盡相同,沒有統一的培養模式。他從四個方面分享了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首先,培養學生研究興趣。牛頓的探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喬布斯的創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探究和創造都是人的本能,這些本能的驅動成就了他們、改變了世界。興趣是做好研究的源動力。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思路。研究思路是決定課題水平的最關鍵因素。尋找合适的研究思路需要經過反複磨練,有比較好的科學素養和科研能力。培養科研能力的途徑要依靠積累和思考,大量閱讀文獻、師生讨論交流、積極參加學術會議,把握學科前沿、了解研究動态是最重要的積累手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究思路不能盲從任何權威和文獻,一定要仔細演算,自己不弄明白的不要輕易相信,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要信一個“理”字,得理之處不饒人,要有批判精神。第三,重視培養過程和每一個培養環節。研究過程中,查閱文獻、開題報告、中期考核、論文寫作、學術交流等等都要認真對待,勤查勤問勤讨論勤解決。沒有勤奮是不可能有成績的,但僅有勤奮還是不夠的,既要苦幹,還要學會巧幹,科學安排時間,充分論證問題,詳細分析數據,變換角度看問題,要把模型建好、把證明做嚴、把圖表做活、讓數據說話,享受研究的過程和樂趣。研究生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要有獨立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對于研究生來說,寫文章是最接近實戰的一種訓練。對于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完善邏輯思維、提升總結能力和溝通能力等都是最有效的手段。要及早構思論文,及時展示勞動成果,即使畢業了也不要放松論文發表。最後,要寬容學生失敗。科學研究往往失敗多于成功,要從失敗中尋找新思路,勇于嘗試,敢于挑戰,碰到困難不要怨天尤人,因為地球是旋轉的,我們不可能總處于那個倒黴的位置。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肯定任何一點進步,鼓勵一切成績,要堅定信心,把難題逐步分解,先易後難,集小勝為大勝。當然也要知難而退,韬光養晦,這同遇到紅燈要站住是同一個道理。簡言之,研究生指導工作要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注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培養,寬容失敗,享受研究和探索過程。
四、嚴格要求,悉心指導。常言道:“嚴師出高徒”。對學生不嚴格要求和嚴格訓練,是難以培養出優秀人才的。“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纨绔少偉男”。當然,嚴要得法,嚴要有度。嚴是愛,對學生要關心、愛護、寬容、尊重。充分鼓勵學生的自尊和自信,關心學生的課題研究進展,突出“團隊精神”,悉心指導研究中碰到的問題。己所不及、勿施于人,要指導學生探索未知課題,自己就得不斷學習,提高科研水平。孜孜不倦,不可有一絲懈怠。邵遠夫教授2018年在加拿大訪學期間也沒有絲毫松懈,仍然QQ、e-mail、電話頻頻聯系交流指導,認真設計課題,耐心修改論文,關注畢業答辯。當年劉欽同學的畢業論文獲評校級優秀,周斯同學的畢業論文在區級抽檢中獲評優秀。
截至目前,邵遠夫教授共帶過6屆碩士生,畢業研究生9人,學生累計發表SCI/EI收錄論文11篇,專業核心論文7篇,其中7人的碩士畢業論文在校級或區級抽檢中獲得優秀。他最後總結道“在研究生培養中,要制定好培養計劃,明确研究方向,解難答疑,悉心指導,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向着目标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邵遠夫教授發言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