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多體融合協同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

作者:肖劍榮    時間:2023-09-12    點擊數:

光明網鍊接:https://share.gmw.cn/reader/2023-09/08/content_36820070.htm

1994年“大工程觀與工程集成教育”規劃提出,到2017年“新工程教育轉型”計劃啟動,工程教育在全球範圍迅速發展。2017年《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發布,中國高等教育“新工科”改革正式開啟。新工科基于國家競争力提升、人才培養需要的背景,是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新工科的實施是我國高等學校目前學科與專業改革、升級與發展培養多元化、應用型創新人才重要途徑。傳統應用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十分重視物理基礎知識掌握,但在應用技能培養方面關注不多,導緻人才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不強、重理論輕應用,就業難以對口、競争力弱等普遍問題。

全路徑協同創新育人。學科、專業建設、課程改革三個方面協調統一、共同發展,師資隊伍适應教學的結構優化,專業育人能力加強,促成了人才培養的條件與培養人才能力提升。人才培養、專業發展以厚基礎、強應用為宗旨,探索應用物理學專業新結構、新内涵,強化學科與專業融合;通過對專業建設定位、人才培養、服務地方以及與工科類專業間協調等具體内容進行合理調整及布局,全面優化升級與改造專業,構築地方高校校本特色和區域特色專業。

特色課程改革創新育人。強調理工結合、凸顯應用特色的課程體系建設。進行課程内容改革、建設及優化,強化工程意識和培養工程能力的專業課程的課程群及課程體系建設,形成專業課程與智能信息、電子和材料科學等相關工科專業知識交叉與融合,強化學生的應用技能培養、研究型課程等特色課程的設置,促成學生開啟學習原生動力。

個性化發展模式創新育人。充分利用與創建适應自主學習需求的學習團體或平台,促進學生的自我成才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自發組織自主學習、科技活動的小組或社團,在學科、專業的支持下更加具有活力,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研究,滿足學生自身需要與發展,培養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潛質;靈活多樣的校内科技活動項目、校外實踐實訓項目、協同育人基地及特色專業綜合實驗項目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明确專業定位,學科引領發展,優勢學科服務專業發展。确立地方高校校本特色和區域特色的應用物理學專業的結構重建、專業升級改造目标。制定學科、專業和課程改革、建設與發展規劃,打造教學、科研團隊。建立校企聯合實習和畢業設計研究創新協同平台,完善實踐和實訓教學方案。強調夯實物理學自然科學知識基礎,強化“新工科”的工程素養、工程實踐知識掌握和應用技能的培養。整合學校電子信息、材料學等相關學科長期沉澱的優勢資源,在繼承上突出應用的創新,完善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形成應用物理學專業知識與智能、電子、材料科學等相關專業知識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

分層構建課程群,強化人才培養載體。在理科課程厚基礎、工科課程強應用理念下,進行課程體系的系統化改革及優化,對課程進行層次化、課程群化劃分。構建“德育鑄魂”的通識課程群,培養理工科學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奉獻與合作精神等。淬煉“智育固本”的基礎課程群、專業基礎群與專業應用群,強調繼承時體現創新,課程教學内容改革結合科學前沿知識與新工科教育内容屬性,為學生專業知識學習、應用技能掌握打下寬厚的理論基礎。打造“應用凸能”專業方向課程群,它強調專業知識的應用性、凸顯應用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實用性。

建章立制,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圍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引育并舉、内培外引,建設一支适應性強、水平過硬師資隊伍。建立與完善教師工作、學習和成長保障制度,促進教師成長與專業學科發展的聯動機制,以學科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紅利引導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夯實教師知識結構體系對學科、專業發展的支撐地位。注重教師職前培養和強化教師職後發展的有機銜接,多措并舉,提升專任教師履職能力與水平。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力度;破除學校、學院内部管理制度、舊觀念等的掣肘,提升學科與專業負責人權責;促成高效、開放、富有生機的服務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

科教産融合,培育創新思維與内生動力。應用物理學專業人才培養主動對接新興産業需求:一方面,從師資隊伍、課程設置、教學内容與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着手,促進專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采取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強化校企協同,有效促進社會資源轉化為育人優質資源,實現企業發展與學校人才培養雙赢。同時,結合教師研究課題開設基于教師科研項目或研究成果的應用研究型課程。這些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物理學學科前沿知識,并進行相應的探索與研究,使學生了解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手段與方法。

發展社團,提升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學院物理協會、電子協會、航模協會、數模協會和揚帆社等學生社團組織,鼓勵建立學生課外興趣小組,學院給予活動經費資助和專門用房,并制定相關工作條例、保障制度,助力各社團組織健康發展。構建實施專業指導、學院管理、跨院合作的三維度管理體制,持續完善聘請畢業優秀校友、專任教師、企業工程師等對社團進行全方位指導的長效機制,開鑿校企合作新渠道。引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等各類活動;讓擁有自我愛好、良好支持條件自主選擇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形成自下而上推動教學改革動力、學生自我學習與鑽研的良好學習生态,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

 

9728太阳集团首页(china)有限公司 - Official Platform 版權所有  地址:桂林市雁山區雁山街319号  郵編:541006  電話:0773-3696613                        學院官微,掃碼關注,獲取最新信息